逾277万人次观众、逾7.6亿元展览总收入、逾300亿次全网曝光量……持续13个月的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完成168小时连续开放创举后,将于8月17日24时正式收官。该展览创下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总营收和传播总量的世界纪录,更以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350亿元的溢出效应为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发展树立了新标杆。这一文化大展不止现象级,堪称“史诗级”。
现场照片 赖鑫琳 摄
“这种奇迹只有中国才有可能发生。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和我们所处的伟大城市,让我们有机会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在8月1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回顾展览一系列引以为傲的成就,并向270余万海内外观众及为展览付出的工作人员表达感谢。“正是你们对知识的渴望,对上博的厚爱和包容,以及不惧风吹日晒雨淋的执着,才让我们创下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纪录。”发布会上同时宣布,中埃联合考古项目启动,这是中埃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
前所未有成就为何能在上博实现
8月17日古埃及展最后一天,不少观众来赶“末班车”。在“法老的国度”展厅,入口处走廊几乎水泄不通,不少人手举智能导览设备,一些观众选择反向观展,先去人流较少的“萨卡拉的秘密”。观众的热情也让博物馆工作人员感动。褚晓波透露,在古埃及展340多个开放日当中,平均每天接待观众超过8000人次,其中8月16日24小时开放中,共接待观众23149人次,史无前例。去年中秋节期间的台风天,仍有4000多位观众顶着风雨来上博参观埃及展。
发布会现场 赖鑫琳 摄
上博现场 赖鑫琳 摄
为解决“展览热”造成的“一票难求”等问题,上博加开220个夜场和专场,并在埃及展展期最后一周推出“7×24小时不闭馆”观展体验,创造全球博物馆168小时连续开放的世界纪录。0:00—6:00的深夜场每场3000个名额全部售罄,已有超过2万1千多名“废寝忘食”的观众走入展厅。深夜场的第一天,褚晓波发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有的孩子很小,还在上幼儿园。他好奇地问,“这么晚来博物馆,你不困吗?”孩子说,“我白天已经睡过了”。一位没能抢到票的老人也来到现场,工作人员帮他补买门票时,发现他已经84岁高龄。8月17日晚,褚晓波等候在现场,为最后一位入馆观众送上礼物。
有人来午夜看还在“加班”的法老,也有观众好奇“凌晨3点擦玻璃的保洁阿姨”。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河介绍,上海博物馆埃及展使用低反射玻璃,观感效果佳,但也需要保洁阿姨用专业化手段进行擦拭。在白天人员比较密集的情况下,她们只能见缝插针。“我们经过前期研判和现场分析,决定在观众相对少的时候抓紧进行,有些观众将其记录在小红书上,让我们的保洁阿姨也被看到和被认可,非常感谢大家。”
为保障168小时连续开放,上博馆内配齐安保和服务人手、安排医护人员二十四小时轮班驻场,属地派出所也通过协调地下停车场、安排交警引导等保障观众出行丝滑和安全。“以往这样的纪录只可能发生在欧美的一些超级大馆,但在今天,它诞生在中国,诞生在上海博物馆。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整个中国博物馆行业跨越式的发展,也得益于上海的区位优势、文化积淀、营商环境、消费潜力的得天独厚。人们常说‘一个展惊艳了一座城’,但其实是‘一座城托举了一个展’。”褚晓波说。
观展之外,上博也以“宠粉”获得观众认可。“我们拿出真心、真情和真的货色给观众”,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展览期间,上博分层分众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活动,其中,举办公众讲座、艺术工作坊、上博学院、展厅导览、展览进社区等线下活动超6000场,覆盖观众近140万人次;馆内还为观众免费提供特展折页、微信导览以及合理收费的自助导览、VR眼镜、AR智慧导览等服务,助力全年龄段的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展览。
作为上博“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大展的第四展,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世界顶级文物展览。展览打破了以往同题材展览依赖从欧美博物馆借展、以西方视角叙事的传统模式,由上博联合中国埃及学者团队进行自主策划,展览超过95%的文物是首次来到亚洲。
展厅现场 赖鑫琳 摄
观众在购买文创 赖鑫琳 摄
据统计,展览累计接待观众总数2777966人次,一举刷新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特展参观人数的纪录。其中,近七成观众来自外省市,外埠观众中逾7成为本次特展专程来沪。另因受展览持续火爆的带动,埃及旅游和文物部表示,埃及入境游中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65%。展览总营收超7.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超3.2亿元,文创活动及周边衍生产品收入超4.4亿元。展览共推出1200余款文创产品,销售总量超300万件,开展文创活动近500场,覆盖观众近30万人次。与此同时,展览被列为首届“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七大标杆活动之首。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埃及展拉动城市消费比例达1∶48,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过350亿元。
落幕即启程,开启文明互鉴新篇章
新闻发布会上,亚历山大博物馆策展人汉格·埃尔赛义德代表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向中国政府和上海博物馆致以感谢,称此次展览成为中埃友谊与合作的重要象征。她表示,展览不仅架起两国文明交流的桥梁,更印证了双方在尊重历史、追求知识、礼赞人类创造力上的共同价值观。展览的闭幕并非终点,而是新起点。未来中埃双方将深化展览、学术、培训、创意等领域合作,让文明友谊持续升温,共谱合作新篇。
发布会上同时宣布,以此为契机,上博今年即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开展古埃及最早都城孟菲斯地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埃两国人文交流合作,在世界考古的舞台展示中国考古的力量。这一合作意味着中国考古队首次深度参与埃及最古老核心遗址区的考古工作,也是继古埃及文明大展之后,中埃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
展厅现场 赖鑫琳 摄
早在展览筹备期间,上海博物馆就已开始考量后续在埃及开展联合考古发掘的可行性。2024年9月,经过前期的学术准备,上海博物馆派遣专业人员前往埃及进行考察。在短时间内调查了埃及十余个遗址点,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协商后,选定了古都孟菲斯核心地区的塞赫迈特神庙。近期,上海博物馆通过了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和安全部门的审批,获准在遗址内开展相关考古发掘工作。
在美杜姆金字塔与当地考古人员交流
考察索哈杰哈加沙遗址
在三角洲地区的穆克达姆遗址与当地文物部门人员合影
目前,上海博物馆成为首个在孟菲斯地区获得发掘许可的中国考古团队。此次联合考古发掘项目,上海博物馆将组建一支由上博副馆长陈杰担任领队的多学科团队,成员来自上海博物馆、北京大学等多个学术科研单位,计划于今年10月前往埃及,首个发掘季将持续约2个月。
孟菲斯是埃及历史上第一个首都,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孟菲斯城仍是重要的宗教与文化名城。数千年来,孟菲斯古城深埋农田之下,发掘难度极大,近几十年才启动,是埃及考古工作重中之重。塞赫迈特神庙的发掘,有助于揭示城市主神庙区的全貌。通过孟菲斯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将追溯古埃及文明第一个大一统时代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博物馆将与埃及国家考古队长期合作,将发掘、展览、博物馆共建结合起来,开启一种崭新的合作模式。
“现在孟菲斯地区考古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能够参与到这样一个核心遗址的发掘中,对于中国考古学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不仅是对我们学术能力的信任,也是两国长期友谊的最好证明。”陈杰介绍,长期以来,西方学者主导埃及学术研究和学术话语权,在埃及这样一个重要的世界文明发祥地开展考古工作,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实力提升和国家形象展示的体现,它表明了中国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探索者、参与者,也正在成为世界文明遗产的积极参与者和守护者。
此次发布会还透露炒股股票配资,上海博物馆下一个“对话世界”系列的超级大展正在积极筹备中。
华瑞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